场地供应链
连锁店开发的主要工作:4个核心问题,要不要开,在哪里开,在什么时间开,开多大;7个工作内容:新开、降租、退租、闭店、续租、规划、房源库。

门店客流统计
在快速开店中,一般会遇到这些问题,好店模型难建立、租赁费占比高、坪效低等问题,以供应链的思维采用前端防杂、后端减重、中间治乱去解决以上问题。前端防杂,解决好店模型,后端减重,解决租赁费占比高,中间治乱,解决坪效低。用芯点客流量数据
4.1前端防杂
企业经营品类要专注,门店类型要简单,标准要统一,这是部分知名品牌的门店类别,可以看出类型都比较少,门店模型就会简单,降低了复杂程度,更容易标准化,起步阶段建议1种类型,快速成长期2-3种门店类型,成熟期4-6种。
门店绩效 = 人的能力 * 货的能力 * 场的能力,三者既有木桶理论的影响,门店的绩效受到短板的影响更大,需要三者互补和配合;又有增长飞轮的效应,三者会形成一个增长飞轮,好的人的能力带动好的场地能力,好的场地能力带动好的货品的能力,好的货品的能力带动人的能力增长。
连锁品牌工作中,经常发生运营和开发意见不一致,高速发展阶段,开发意见为主,动态均衡阶段双方势均力敌,收缩阶段开发完败,过去的功劳苦劳全盘否定,开发团队崩溃,人员出现大规模离职。
双方争议的核心问题,是没有统一的销售量化评估标准,只有模糊的门店画像描述,销售额基本按照同类型店铺的业绩进行盲盒式的预估,同实际销售偏差较大。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销售额预估公式,有的大企业按照市场占有率,比如社会零售品总额*一定比例,比如市场潜力(人均消费*辐射人数)*市场占有率,有的按照关键指标计算一个线性公式,比如房价、有效区域人口数(500/1000/3000)、店前人流量、进店率、客单价等计算,但是也存在拟合度低,误差大的问题,但是需要先建立模型,逐步迭代。
目前行业内通用并认可的公式:销售额 = 店前人流量 * 捕捉率 * 客单价,店前人流量可以自己基数,也可以委托用芯点等企业进行AI识别,捕捉率(进店率),可以采用自己同类型门店,备选址附近竞争门店的进店率,客单价按照该区域的消费水平进行预估,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能大幅度提高销售额预估的准确性。
好店模型的五项评估,有效辐射人口数量、客户画像匹配度、店前人流量、物业条件、商务条件。
通过大数据比如上上参谋、边界猎手可以进行有效辐射人数、客户画像匹配度的评估,判断我们要选择哪些商圈,通过店前人流量监测,可以增加曝光度,减少营销费用,提高成交率。通过设计公司、装修公司前期介入,排除物业工程方面雷区,提高场地利用效率降低初始投资金额,通过公司专业选址人员的沟通谈判,争取最合适商务条件。
4.2后端减重
目前连锁店发展主要有4种模式轻资产、重资产、轻资产+重资产、重资产+轻资产,4种模式没有好坏之分,只有适不适合。在VUCA环境下,大环境充满变化,业务也需要不断调整,为了ROI 最大化,连锁品牌逐渐采用轻资产模式。
在人的方面,利用技术替代人的判断,精简低绩效人员,将低绩效工作外包,比如选址阶段人流量数据采集,降低人员招聘、使用和裁员的风险,提高员工的产值和收入。随着企业经营能力的增强,更能获得轻资产运营,但是在经营的初期,不建议采用轻资产运营,因为自己的实力太弱,对资源的掌控能力不强,容易崩盘。
在合作模式上:
- 固定租金:租金单价,通过房源库建设,增加可选择范围,降低租金单价。
- 纯扣模式:将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作为租金支付给甲方,大幅度降低开业的初始投资,在经营期,如果没有经营收入,不付租金,极大提高了抗风险能力。
- 提成租金+保底模式:先将销售额一定比例作为租金支付给甲方,约定每月最低租金,在一定周期(季度、半年、年),比较提成和保底租金的高低,如果提成低于保底,乙方补齐差额部分。
- 支付周期:将年付逐步缩减到半年、季度、月度支付,降低启动费用金额。
- 其他条件:消防投入、水电改造、空调改造、包含物业费、水电费单价、装修补贴、垃圾处理费、消防申报费用、电梯维护费用、拆除费用、非乙方原因闭店免除租金、停车费、经营补贴、广告位、解约缩短提前通知时间、不赔偿、不拆除。
在经营成本可控的前提下,通过合作模式上的组合,降低初始投资额。
ROI = 等于收益 ÷ 投资
ROI=(成本降低+收入增长) ÷ 总成本
VUCA的时代背景下,全球经济下行,居民人均收入普遍下降,企业在收入增长乏力的前提下,强攻成本降低,实现ROI最大化的目的。
4.3中间治乱
因为场地的预测来自于业务的需求,在VUCA高速变化的时代,业务的变化是高速、大幅度的变化的,需要进行信息的共享和快速的复盘决策。治乱的核心在于预测,预测要不要开,在哪里开,在什么时间开,开多大,决定了三个方向选择扩张、平衡、收缩。大部分时间在动态中进行平衡,少部分时间进行扩张和收缩。
中间治乱主要讲需求预测,下图是某公司开发决策概况,讲述了一个开发部门大概的工作流程,可以看到主要工作内容,但是在这个决策链条中会有明显的牛鞭效应,会造成一线业务端的混乱。
牛鞭效应,指供应链上的一种需求变异放大现象,是信息流从最终客户端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时,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,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级放大,导致了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。产生的原因有3点:1、 需求信息,包括了订单和预测,2、传递过程,经过了甲乙方多个审批传递节点,3、逐级放大,供应链条尾部的振幅最大。
多种信息叠加,由于扩张、平衡、缩减门店,三条决策连的牛鞭运动速度不同,三者的速度缩减>扩张>平衡,会导致开发人员、房东同时接收到矛盾的信息,这时候就会导致开发人员迷茫、房东恼怒,出现一种很尴尬情景。
在VUCA的时代,需要预测性的制定计划,预测性的看待政策、舆情、销售,比如双减政策、电子烟行业监管等,影响行业的发展的重要政策。利用大数据,监控品牌舆情、客户需求变化、竞对的动态。根据人效和坪效匹配合适的位置和经营面积,不仅在选址阶段满足需求,也要在经营过程清理低效、闲置面积,在解约阶段,快速解约,降低违约成本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