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过内容
下沉市场赚大钱?3个样本告诉你有多卷!有多难!(三)

客流量数据
榆次,山西中部,是晋中市市辖区,西北与太原市相连,全区面积1328平方千米,人口约五十三万,以轻工业为主,是山西省综合指标10强县市,2021年全区GDP338.6亿元。
2013年山西大学城在榆次建成后,靠近大学城的商圈开始逐步完善,16年印象城开业,17年万达、奥特莱斯相继揭幕,榆次区消费中心由老城区北移,形成了以印象城、万达、奥莱为主,文化中心为辅的消费模型。
榆次虽小,火锅不少,川渝火锅、山西铜火锅、老北京涮羊肉、港式打边炉、潮汕牛肉火锅……这里是微缩版火锅江湖。
海底捞、呷哺呷哺、小龙坎、蜀大侠、楠火锅、井格……火锅品牌TOP10中有五六家都在榆次开有门店。呷哺更是连开三家,占据万达、奥莱、印象城这三个购物中心。可见火锅业态在下沉市场也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。
为什么火锅扎堆在这里开店?大概是因为榆次自带火锅基因,又赶上了政策和商业地产的红利。
十几年前,在面摊遍地的山西,火锅是可以兼顾口味和身份的存在。秦妈火锅、水晶火锅、一品黄牛……这些现在销声匿迹的品牌在当年哪一个不是人声鼎沸。
在火锅赛道还没有细分的1.0时代,融合才是常态,一红一白的鸳鸯锅涮着肥羊肥牛,再蘸上韭花、腐乳调制的芝麻酱,既能找到川渝火锅的影子,又搭了点北京涮羊肉的习惯。
后来川渝火锅火了,桥头堡、小龙坎这些装修精致、主打正宗的火锅店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,曾经炙手可热的品牌反而被嫌弃没什么特色。
后继者的到来对前辈们是一场绞杀,16、17年后,海底捞、呷哺、贤合庄等大牌和万达、奥莱一起进驻榆次,吸引着同样是新鲜血液的大学生们。榆次的火锅江湖过渡到了2.0时代。
如今是百家争鸣的3.0时代,川渝火锅热度略减,市场已经饱和,更加养生的番茄火锅、海鲜火锅和鲜牛肉火锅变成了榆次人民的新宠,还有一直“有品类无品牌”的山西铜火锅也做起来了几家连锁品牌。火锅江湖不再是川渝辣锅一家独大。

客流量数据
这个国庆内参君观察到,2.0时代高举高打的川渝大牌们已经失去了吸引力,并没有什么人排队。反而是刚开一两年的有料火锅——猪肚鸡、鱼火锅、预订不断,桌桌爆满。
这也印证了数据的真实性:有料火锅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86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966亿元,在整个火锅市场中的占比则从16.7%增长至18.5%。(《2022中国火锅大数据报告》)
除了大家都在关注的品类外,还有一种不得不说,那就是晋菜。晋菜在山西的餐饮消费里占比很大,是中年人聚餐和家庭聚会的首选。
这类餐厅并非是小门小户的餐厅,而是在山西本土比较知名的小型连锁。龙聚祥、杏花堂、山西派、滨河味道……每个品牌大概都有十家左右的门店。

客流量数据
其实这种主攻地域文化的打法,江南菜最是得心应手,桂满陇、外婆家、南京大牌档……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。反观晋菜,明明实力允许,打法也非常相似,但就是差点火候,如同这个省份一样,毫不张扬。
小砖房,咖啡香,那些逃离了县城的年轻人,又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地方,试图在家园搭建自己的精神家园……
每个小城都至少有一个刷着白墙的咖啡店,在山东莱州它是“空杯”,在山西榆次它叫“麻雀商店”。

老板和老板娘的旧店开在北京,就在中国传媒大学附近,文艺少年少女聚集的地方。生意不错,足够日常开销,但想在北京安家还有些困难。
于是他们回到了这座没有夜生活的小城,咖啡、酒精、乐队在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标签,在北京习以为常的咖酒文化在这片黄土地格外贫瘠。
从前不需要担心的客源也成了急需要解决的问题,一杯美式25元,一块提拉米苏28元,一个下午茶的钱足够做一顿三口之家的晚饭。但小城并不是全然没有这个消费力,圈子对了总会有人愿意买单。
上哪里找有消费能力的年轻人?他们将目光瞄向了社交媒体,小红书、抖音、朋友圈……只要图像传播开了,凭着小城里独一份的高颜值,就不愁没人来打卡。
效果确实不错,两年的时间,麻雀商店逐渐积累了一批消费者。为了留住客群,也为了抵御禁止堂食的风险,他们开始经营社群,做甜品外送,一个群三百多个人,每天现做的提拉米苏很快就能售罄。
为了适应小城市的节奏,麻雀商店不断与本土融合,他们也不断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寻求平衡。
Page load link
评论